首页

高考语文押题之散文阅读

2018-05-15 17:40:17   浏览:168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催魂铃

余光中

①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铃声开始,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没有谁不悚然惊魂,一跃而起的。吓人的,该是深夜空宅,万籁齐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际,忽然电话铃声大作,像恐怖电影里那样。旧小说的所谓“催魂铃”,想来也不过如此了。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电话,真是现代生活的催魂铃

②古人鱼雁往返,今人铃声相迫。鱼来雁去,一个回合短则旬月,长则经年,那天地似乎广阔许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时如果已有电话,一个电话刘十九就来了,那么我们也就读不到这样的佳句了。

③而活在当世,催魂的铃声一响,没有人不条件反射地一跃而起,赶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没完没了,那高亢而密集的声浪,锲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嚣张的惊叹号一样,滔滔向你卷来。

④我家的电话,像一切深入敌阵患在心腹的奸细,竟装在我的书房里,注定我一夕数惊,不,数十惊。四个女儿全长大了,连小的一个竟也超过了《边城》里翠翠的年龄。每天晚上,面对书桌,正要开始我的文化活动,她们的男友们也纷纷出动了。四个女儿加上一个太太,每人晚上四五个电话,催魂铃声便不绝于耳。

⑤绝望之余,不禁悠然怀古,想没有电话的时代,这世界多么单纯,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静,至少房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就闯不进来了。哪像现代人的家里,肘边永远伏着这么一枚不定时的炸弹。那时候,要通消息,写信便是。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书信往还,中间有绿衣人作为缓冲,可以慢慢考虑,转肘的空间宽得多了。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谁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铃武断而坚持的命令,谁没有过从浴室里气急败坏地出来,一手提裤,一手去抢听筒的经历呢?

⑥电话动口,书信动手,其实写信更见君子之风。我觉得还是老派的书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优雅形象不用说了,就连现代通信所见的邮差、邮筒、邮票、邮戳之类,也都有情有韵,动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书信成了绝佳的作品,进则可以辉照一代文坛,退则可以怡悦二三知己,所以中国人说它是“心声之献酬”,西洋人说它是“温柔的艺术”。但自电话普及以后,朋友之间要互酬心声,久已勤于动口而懒于动手,眼看这种温柔的艺术已经日渐没落了。电话来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痴顽去求印证。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如徐志摩和郁达夫的多情,恐也难再。

⑦有人会说:“电话难道就一无好处吗?遇到急事,一通电话可以立刻解决。”这我当然承认。可是我也要问,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用电话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电话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义?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与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电话和电视的恢恢天网,使五洲七海千城万邑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几十亿兆民都迫到你肘边成了近邻。人类愈“进步”,这大千世界便愈加缩小。

⑧野心勃勃的科学家认为,有一天我们甚至可能探访太阳以外的“太阳”。长空万古,渺渺星辉,让一切都保持点距离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吗?留一点余地给神话吧,何必赶得嫦娥仙女都走投无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⑨对无处不达的电话与关山阻隔的书信,我宁愿选择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个电话来,是“给我一声铃”。催魂铃吗?不必了。不要给我一声铃,给我一封信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话的普及给作者带来诸多烦恼,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单纯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作者对此充满遗憾和无奈。

C.作者对科学家探访遥远星球的设想难以认同,认为人类应与太空保持距离。

D.本文语言典雅而流畅,也不乏风趣幽默,尤其是几处比喻句的运用更是形象贴切。

2.本文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请以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为例,作简要赏析。

书信之来,及门而止,然后便安详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取;哪像电话来时,穿堂入室,直捣你的心脏,真是迅铃不及掩耳。

3.第⑦段中的“现代生活的节奏调得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生活的“快”的认识和感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东坡的月光曲

踏进月夜,感受如水的月光、如银的月色,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贝多芬,联想起德彪西和肖邦。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苏东坡和月亮的距离应该是近的他们彼此之间不是即兴的拥抱、矫情的亲近,而是天然的交融。

如果用音乐来比拟人生,苏东坡无疑是属于交响乐的。这不仅仅因为他那光芒四射的才气、跌宕起伏的命运,还有他的弹性、他的张力、他的多姿多彩的精神。那么,这部交响乐的华彩乐段是什么呢?我想,既不是他少年得志、金榜题名、觐见皇帝的荣耀——不是那种轻盈曼妙的小步舞曲,也不是他迈入知天命之年时扶摇直上,由七品太守升为三品翰林的显赫——不是那种舒展、悠扬、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圆舞曲,而是这中间被贬官、监禁之后流放到黄州的那段岁月——是他在月下的赤壁徘徊的乐章,是长笛和小提琴调出的柔板。孤独的赤壁,寂寞的大江,忧郁的月亮,也许已经等待了千年,终于等来了诗人,等来了髯须飘拂、神情微醺的苏东坡。而苏东坡也许已经寻找了大半生,终于寻找到了这赤壁、这大江、这明月。从此,他们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苏东坡把一座岩壁点化成了文化,而赤壁把一个生命升华为了精神。

尽管后来苏东坡离开了黄州赤壁,先一路顺风直达山顶,又突然跌到了谷底,被流放到天涯海角的地方,但是他的生命已经被定格在了黄州赤壁。黄州赤壁永远属于苏东坡,苏东坡永远属于黄州赤壁。即使到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在一个月明的夜晚,你来到黄州赤壁,或伫立,或漫步,或泛舟,你的耳朵也辨不出大江的涛声与诗人的歌吟,你的眼睛也分不清哪是松姿,哪是鹤影,哪是东坡居士。而头上的那一轮明月呢?你肯定似曾相识,因为你在东坡的文章和诗词中读到过。

月亮总是喜欢到诗文中去散步。但是,在多数人的诗文中,月亮只是一种点缀,像女人的胸针或者男人的领带夹。李白是一个把月亮当成朋友的,他举起酒杯邀月亮同饮。到了苏东坡,月亮才真正实现了其美学意义与哲学价值——苏东坡的月亮一半是诗歌一半是哲学。“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而在苏东坡的画中,月亮被省略在了画外,或者是躲在画外偷看。月光乘着微风在一丛修竹的疏叶上舞蹈,那若隐若现的月光仿佛是在诠释虚与实、有和无的世界或人生。

苏东坡对月亮的解读,与诗人的恋月情结是分不开的。苏东坡总喜欢在月下散步、饮酒、低吟浅唱。没有月亮的夜晚,他会一边饮酒一边等待着月亮。当月亮还在东山后“梳妆”的时候,他便“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邀请月亮。而面对满地的月光,他又担心自己的脚步惊扰了月光的宁静,破坏了月光的完美,玷污了月光的冰清玉洁,干脆躺在路边等待天明……

但是,苏东坡又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试想,如果换成另外一个人,才华横溢、名满天下,因为政治旋涡或小人得志而被贬官、监禁、流放,他可能有三种选择:一是自我毁灭,以结束自我生命的方式来抗逆黑暗势力,这是屈原的方式;二是自我沉沦,狂饮滥醉,这是李白的方式;三是自我蜕变,举起双手,“我服了还不行吗?”,向势利小人低头。而苏东坡所选择的是第四种,即自我超越,也许应该称为陶潜的方式。苏东坡运用“移情大法”或“情感大挪移”,把自己的情感由政治转向文化,由社会转向自然,由现实世界转到理想世界,由物质世界转到精神世界。于是,属于他的天地不是狭小的了,而是广阔、高远的了。他失去的是压抑,是束缚,而获得的是轻松和自由。因此,我们在他的文章、诗词中读不到怨,找不到恨,听不到牢骚,只能感受到美。让人错觉他苏东坡在黄州不是谪居,不是流放,而是在旅游度假。

苏东坡以诗人加哲人的独特视角审视月亮,月亮是否也在审视苏东坡呢,以她那清纯而圣洁的目光?当月亮阅读着苏东坡那徘徊的身影与微醺的眼神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她是把苏东坡视为朋友,还是视为情人呢?也许他们只是彼此倾诉与抚慰的对象。但是,苏东坡的成熟与升华肯定与月亮有关,与黄州赤壁的月亮有关。他由笑世人到笑自己,由面上的笑到心底的笑,肯定是与月亮有关系的。漫步在月光之下,感受着如水的月光的过滤,诗人表里俱清澈,肝胆皆冰雪。人间的一切宠辱、得失、恩恩怨怨,甚至生生死死,都被月光淘洗得透明。此时此刻,诗人即月亮,月亮即诗人。月亮是天上的诗人,诗人是人间的月亮。诗人和明月携手漫步,明月与诗人联袂翩跹。

肖邦的月光曲在临摹着自然,德彪西的月光曲在描绘着梦幻,贝多芬的月光曲在演绎着爱情,那么,苏东坡的月光曲在诠释着什么呢?

(有删改)

1.苏东坡对月亮的感情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1苏东坡把一座岩壁点化成了文化,而赤壁把一个生命升华为了精神。

2让人错觉他苏东坡在黄州不是谪居,不是流放,而是在旅游度假。

4苏东坡的月光曲”究竟在诠释着什么?请简要分析。


1B

解析B项,“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错,原文只是说“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学&科网

2.这句话运用了比拟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书信安静舒缓和电话咄咄逼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对电话的厌恶。

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反感和厌恶。虽说现代化的生活加快了人们做事的速度,提高了生活、学习等的效率,但是它也销蚀了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使得传统文化不断消失,如文中的书信类的美好事物,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留给人们永久的遗憾;另外,这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给人们的身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但是,快节奏的生活又是不可避免,也无法躲避的,这毕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只能学会适应,并尽可能地去挽救那些正在不断消失的传统文化。

解析对作者态度要解说明确,同时联系现实生活谈感悟。注意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中肯。

1.其他人对待月亮,有的是即兴的拥抱或者矫情的亲近,有的是单方面将月亮视为自己的朋友,苏东坡和月亮是天然地交融在一起的,苏东坡用诗人加哲人的视角来审视月亮,他一个使月亮实现了其美学意义与哲学价值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重在明确“其他人”指贝多芬、德彪西、肖邦以及李白等人,文章第段和第段有直接写这些人对月亮的感情的文字,而苏东坡对月亮的感情在第段的结尾部分就已经明确写出来了。

2.(1)文章以第三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2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展现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人生观等;文中穿插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容易使读者产生亲临赤壁的感觉。

3.(1)苏东坡和赤壁相得益彰,两者融合在一起。苏东坡为荒凉的赤壁注入了文化内涵,并成了赤壁文化的象征;赤壁促进了苏东坡精神的升华,成了苏东坡精神的内涵。

2)苏东坡以诗人加哲人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赤壁,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从而在黄州获得了轻松和自由,这让许多人产生了错觉,以为他并没有处于人生的磨难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作答时,把握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就能够理解句子的含意。第(1)句的关键词是“文化”“精神”,明确了赤壁对于苏轼的意义和苏轼对于赤壁的意义即可准确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第(2)句中的关键词“旅游度假”实际上是指苏轼在赤壁获得了轻松和自由,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句含意即可。

4.诠释着他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诠释着他和月光一样冰清玉洁的高洁品性;诠释着他由物质到精神的自我超越;诠释着他宠辱皆忘、表里如一的人生境界。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月光曲”究竟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月光曲”应该是在诠释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境界,然后结合苏东坡与月亮的关系以及苏东坡的人生经历等把相关内容总结出来即可。

COPYRIGHT 2017-2024 © 长沙克立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106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