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时代,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脱颖而出”
2018-08-15 10:10:29 浏览:1354
古有“孟母三迁”,现有“花式陪读”,在这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大量精力,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陪读”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但是一味的“全程监护”是否真的有益于孩子成材呢?究竟什么样的“陪读”才能帮助孩子更高效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呢?
“陪读”现象越发普遍,你家是哪一种?
“见缝插针”:空闲时间陪写作业
在法院上班的方女士女儿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稳居班上前五名,好几次她想不陪读了,但女儿不同意。女儿说,比她读得更好的同学家长也都陪读。的确,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作业,往往能在当晚解决所有不懂的问题,第二天老师讲评时印象更深刻,方女士想想大家都在陪读,再累也要坚持,完全不敢放松。
“保镖”看护:节假日陪上补习班、兴趣班
杭州的张奶奶说,她孙子10岁,在少年宫上课,孩子爸妈给报的班从7月10日到8月15日。从7月10日起,她每天5点多起床,烧早饭,吃早饭,7点必须得在公交车上了,从家里到少年宫起码坐一个小时。头上的汗就是挤公交、走路走出来的。8点多,把孙子带进空调教室上课,她就要想法子消磨等待的3个小时。
课堂“影子”:走进学校课堂,陪上课、记笔记
今年夏天参加中考的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学生小华,他的母亲代继华是位全职妈妈。儿子小华原本小学成绩很优秀,但升入初中后,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节奏,每天做作业到凌晨,成绩不断下滑。为了帮助孩子稳定成绩,代继华决定进校听课,早上8时,她准时出现在教室,下午5时放学,赶回家做晚饭。
在过去的3年中,她旁听了儿子班级3000多节课。她给每一科都准备了一个笔记本,里面记满老师强调的重点部分。她还会观察同班学霸们的学习方法,向他们取经,回去后再和儿子一起探讨。
正确的“陪读”是培养孩子的习惯
陪读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降低了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容易让孩子养成家庭依赖症,导致孩子大学毕业了还不能生活自理。
其次,会让孩子远离集体生活,减少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和参加集体活动时间,使他们难以融入集体,久而久之会变得孤独、封闭,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调查显示,陪读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大大弱于无人陪读的学生。
再次,家长陪读会严重影响家庭原有的生活状态。有的家长为了陪读专门到学校周边租房,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工作也辞掉了。家长的这种举措会无形中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家长陪读纯属多此一举。
当然,也不能因为这些负面因素全盘否定陪读。其实,陪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所以,对于陪读,家长要慎重,既不能趋之若鹜,也不能敬而远之,应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正确的陪读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家长陪读不要过多干涉孩子,大限度地信任孩子。家长可以在旁边看看书、写写文章、做做家务,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变“监督”陪读为“影响”陪读,这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正确的陪读是一种亲情互动
教育教学中有“教学相长”,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可以相互促进。家长陪读,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另外,家长不要经常把自己的“牺牲”挂在嘴上,这只会徒增孩子的心理压力,使陪读效果打折。其实,父母的苦心大部分孩子都能感受到,并不需要家长一遍遍用语言去“表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