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容易出现的四大误区及对策(附5个备考锦囊)
2019-02-20 14:38:59 浏览:1178
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经过上学期一轮地毯式的复习,你是不是离心目中的大学更近了一步呢?
相较于一轮,二轮复习就要有侧重点了,要把时间多花在高考重点及失分点上。那么,二轮复习应该注意什么呢?如何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二轮复习攻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大误区
误区1 做得多,做得晕
在二轮复习阶段,有些考生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购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没日没夜的做题,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对策
在这一阶段,考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应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点、典型例题的掌握和研究中,应避免盲目的搞题海战术,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误区2 囫囵吞枣,学而不思
二轮复习中会有很多考试、练习和作业。很多考生做了不少题目,提分效果却令人不满意。
有人以为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可是遇到题目仍不知考查哪个知识点,感觉不到试题中出现的典型例题的变形。
有的同学做题,做对了,不去归纳;做错了,不去反思,缺乏总结、归纳、思考这些重要的步骤。
对策
在做题后,发现探究它背后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思考,将学习“加入自己的注解”,熟悉考点、例题,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次轮复习中实现成绩上的飞跃。
误区3 心理紧张,遭遇“高原”
二轮复习中,考生任务重、压力大,身心都非常疲劳,从而会出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我们把在复习中出现的学习进步缓慢的现象称之为高考生的“高原现象”)。
此时,考生感觉自己的复习遇到了瓶颈,怎么使劲分数也不见提升。导致心理焦虑、情绪失落,丧失学习动力。
对策1
考生要有信心,坚信阳光就在风雨后。走过“高原”,学习效率和成绩还会提高,不要丧失信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对策2
多与同学交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讨论学习中解决问题,拨云见雾,早日走出“高原”。
对策3
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给大脑和身体足够的呼吸空间,注意劳逸结合。考生可以抽出部分课余时间,跑跑步、做做操、跳跳绳,舒缓紧张的神经、放松身心。
误区4 好高骛远,忽略基础
大楼越高,需要地基越深;分数越高,需要基础越牢。
有的同学平时成绩不错,认为基础知识太简单,不必再花费时间复习了;有的同学对自己要求高,总想研究难题、怪题,挑战高难度;有的同学则觉得老师讲课节奏太慢,自己都会了,不用再听这些基础知识了,然后闷头复习,不爱听课。
存在以上情况的同学,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基础不牢,白白失分的情况。
对策
仔细听课是王道。紧跟老师的思路,难题经过老师的剖析,可以获得更简单的解题思路;简单的题目,可以跟着老师的步子归纳总结经验。
二轮复习必备的5个锦囊
一、重拾遗忘知识点
高考第二轮复习就绝对不能像一轮复习那样按部就班了,复习前后的跨度非常大,而且老师往往会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需要考生首先回顾一轮复习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提前准备,抓住复习的主动权。
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同时,由于一轮复习的知识量非常大,一些概念、公式和方法会慢慢遗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回顾课本、学习笔记和纠错本,避免知识点大量遗忘,尽可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搭建知识结构桥梁
高考二轮复习将会加大横向关联内容的联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更加需要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桥梁。
你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别人的知识结构对你的帮助不大,所以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础夯实,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知识脉络。
三、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串起来,使课本上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课本上的知识点就像一粒粒珍珠,散乱地堆在那里我们是不好把握它们的,如果我们能找到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它们就成了项链,随便抓住其中的哪一粒珍珠,我们都能很方便地把其他的珍珠带起来。
在这里,贯穿前后的问题就是线,课本相关知识就是珍珠。在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缺少的不是珍珠,而是能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线以及把珍珠串成项链的能力。
所以在二期复习阶段,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找到能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的相关问题,这样的相关问题我们能找到的越多,我们对课本前后贯穿的角度越全面,我们对知识点的把握就会越准确,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全面。
四、提高做题效果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要想提高做题的效果,学生必须多思考,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怎样思考?
第一,在题目拿到手后,首先思考它属于哪种题型。这种题型有什么特点,审题时有哪些技巧,答题时有哪些基本要求。通过题型归类、方法归纳,从每一个题中都有所收获,使每一个题目都能给自己以启发。
第二,多比较。经常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看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基本思路是否相符,知识选择和参考答案是否一致。如果自己做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相差甚远,一定要搞清自己错在哪里,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理解错误,是题型特点没掌握还是答题方法不熟悉。弄清问题症结在哪里,然后下功夫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只关注分数,只满足于知道这个题目答什么,而忽视自己不该忽视的东西。
第三,多总结。多关注自己在做题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注意从个性中抽象出一般的东西来,自己总结出一些对自己答题有指导性作用的方法来。从心理调节到时间分配,从阅读习惯到答题顺序,从思维模式到语言组织,在平时做题时都要注意去观察自己有无缺陷,并注意在做题时寻找克服这些缺陷的方法。
五、培养科学的应试习惯
这个方法往往是理性的,习惯则带有感性的特征。在平时作业时,由于时间比较充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性答题。但考试时尤其是高考时,由于有时间限制,特别是带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应试,许多学生在答题时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习惯答题,许多老师平时强调的东西根本来不及想。
比如我们平时讲习题时如果问学生遇到“为什么”应该从那些角度组织答案,学生都会加答“分析原因,说明意义”,可是一到考试,许多学生根本想不到这一点,他往往只能机械应对,头脑中冒出一句答一句,把“分析原因,说明意义”忘到了九霄云外,等到试卷拿到手里看分数被扣了才又想起这句话。
所以在二轮复习阶段,一定要注意把老师的要求转化成自己的答题习惯,要形成一拿到试卷就不自觉地朝老师要求的方面去做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让平时积累起来的经验在考场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