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份攻略必须收藏!
2019-03-17 14:47:16 浏览:1139
长沙克立兹外国语学校小编提醒文章有点长,但是知识点很全,同学们可以摘抄到笔记上哈~
一、高考回顾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2018年浙江卷高考试题)(6分)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2分)
【答案】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解析】“淹留”为逗留的意思。体现作者与朋友告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做题步骤:先“点”,再“染”,最后落到情感上。可以根据《雨霖铃》推出来这首诗怎么鉴赏。
二、知识清单
(一)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就是把握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诗词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多称“物象”或“意象”,高考要求鉴赏的主要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作品中描写的物象的融合,它往往含有一定的中国情意化背景。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类。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2.事物形象
咏物诗或杂诗中蕴含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事物形象(简称“物象”),即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
在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意境),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二)鉴赏诗歌语言
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须注意了解下列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
风格 类型 |
具体解说 |
豪迈 雄奇 |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
沉郁 顿挫 |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
悲壮 慷慨 |
此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
朴素 自然 |
指语言表达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涂饰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
婉约 细腻 |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
含蓄 委婉 |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
清新 明丽 |
这是一种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于意境和语言上。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这种风格要求不蹈袭,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
幽默 讽刺 |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
(三)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易混点和难点
1.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诗中的景象,我们可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例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先写景物:床前洒满一地月光,就像是一片白霜。这月光引发诗人“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2.虚和实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3.衬托和对比
对比的两个事物是同类事物:不是同类事物不能相比,因为对比的目的就是要让同一类别的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使其善恶美丑自我显露,让人们信服。如果非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便达不到这个目的,对比也就失去了意义。衬托却不是这样,它有同类事物相衬,如正反人物在一起写,用反面人物反衬正面人物,但大多数是不同类事物相衬。
4.用典
古代诗歌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明用典故:古代诗歌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代诗歌中是常见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暗用典故:古代诗歌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5.直陈和含蓄
所谓直陈,就是直抒胸臆,或者叫直接抒情。它往往不借助任何事物的帮助,直白地把思想感情说出来。
所谓含蓄,指的是在抒发思想感情时,要借助于景物或者其它事物。有些事情或意愿,诗人不宜正面直说,往往假借那一件事,来说这一件事,通过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现,则显得文雅大方,别有风致。
6.正面和侧面
所谓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描写,所谓侧面描写,即间接地描写要表现的对象,也就是本来要表现甲,却不描写甲,而是描写乙,通过对乙的描写来表现甲。
三、例题精讲
例.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2017年高考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6分)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 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 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 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 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 分析。
【易错点】学生容易被“心境”一词误导,不能准确的对应为作者的思想情感。
(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易错点】这里的夜深清幽闲逸的意境,学生很难看出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所以这里的虚写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
四、思维点拨
(一)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
1.人物形象鉴赏解题迷津:
鉴赏人物形象时,应注意下面两点: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中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物、人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几个神态、几个笑容、几个动作、几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几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几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事物形象解题迷津:
①注意把握所咏之物的形神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但如果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一首出色的咏物诗,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因此,分析事物形象时要注意: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②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所咏物,单纯写物不会感人,一般都有诗人的情感在内,有物有情,写出的诗歌才有活力。
3.景物形象解题指津
①诗中赏画:看画的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的美。分析形象含意、描摹诗歌图景;概括
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感情。
②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鉴赏诗歌语言:
1.品味整首诗: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是否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三)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1.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旨趣。
(4)答题由总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