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挫折教育让我们懂得如何去好好的生活

2019-04-20 18:03:26   浏览:1439

余华《活着》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可是,连死人都明白的一个简单道理,很多活着的人却越来越想不明白了。
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还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4+2”的呵护中。父母家人对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过度保护,以及家长、老师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导致学生的责任心大大下降,导致一些人的责任意识淡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甚至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任!
据澎湃新闻报道,4月16日,湖北孝感云梦县公安局发布通报称,16日凌晨,该县黄香高中一名16岁女生从宿舍楼坠亡,已排除刑事案件可能。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去年2月1日,云梦县黄香高中一名15岁高一女生在学校内坠楼,后经送医抢救无效死亡。当地警方调查排除刑事案件,女生系学习压力大跳楼。
马东就曾在《奇葩说》中说过: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但若想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必须先从认识死亡开始。
就像作家梭罗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能活在世间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只有面对过死亡的孩子,才会珍惜生活的美好,从而感谢生命,敬畏生命。
记住,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时候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可能你现在还不懂什么是生死,但是到你老了,你就要开始面对一些友人的“离去”。可能你不理解,但是看着同龄人因为各种原因凋零,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比这个更可怕的事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所以不管你是难过还是痛苦,遇到学业还是情感的挫折,都不能轻言自残、轻生、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活下去。要记住你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你没有权利随意放弃。
余华的《活着》中还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人生需要追求的东西很多,但是所有浮华没有了生命作为支撑,也会变成黄粱一梦。
死亡,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解脱,其实,对活着的亲人,这场悲剧才刚刚开始。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用自杀来终结自己的生命,他们每一个人生命的毁灭都导致了一个家庭的毁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成年人已经经历的太多了。

一、说到底还是因为缺少挫折教育

研究表明,意志力薄弱,耐挫折能力差是当代青少年的通病,是困扰青少年教育的突出问题。现实中,家长的娇纵与老师的无奈造就了学生任性的个性,畸形的爱与过重的学习压力造就了学生易碎的心灵,很多学生往往因承受不了困难、委屈、批评、责备等打击而轻生。如果这些孩子现在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今后又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适当的挫折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无不是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走向豪迈……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
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这一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谋而合。就谈我们的邻国日本,它就一直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日本的幼儿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摸爬滚打一定时间。在日本,不少中学还兴起了一种“穷留学”之风,即富裕的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正是如此,日本人的心理素质才为世人所称赞。
挫折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学校应把挫折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心理信息,特别是历史、思想品德、语文等教材中的大量挫折教育事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事例,步步渗透,让学生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克服挫折的勇气。当然,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课表上墙。
其次,学校教育应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定期联系相关基地有计划地开展行为训练和拓展训练。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从温室中走出来,学会合作,敢于承担责任,自我锤炼,加强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训练,承受能力提高了,自然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再次,老师和家长要学会让孩子体验成功,感悟挫折。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要因人而宜,不能强求一律,更加不能把分数作为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技巧,要知道“糖衣良药”比“苦口良药”效果要好的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还有成功之处,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自己首先应该遇事不慌张,不气急败坏,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帮助孩子分析,提出参考建议,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

二、当今的孩子都背负着沉重的情感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三、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很有要求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这个社会变得更民主。

为什么呢?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还是秉承老一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长沙克立兹让我们更懂教育

COPYRIGHT 2017-2024 © 长沙克立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106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