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10大谎言,你被哪条骗过?
2018-12-10 10:22:38 浏览:1751
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是春蚕;
老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职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我不靠这些虚拟的标签、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谎言来“诓骗”。我只想好好教书,让从我这里出去的学生都有出息,仅此而已。
那么,到底有哪些看似很有道理的谎言还在欺骗着老师呢,一起来看!
1
老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职业
“教师”这个职业,仅仅是千千万万种职业之一,和其他职业并无根本区别,做老师的不都是为了端稳饭碗、然后养家糊口吗?太阳不会特别地照亮这一块的。
以前看《新星》,里面有一个乡长,许诺要提拔一个女教师做售货员。现在看起来觉得滑稽,但却映射出了当时的现实。在一个商品短缺的年代,售货员手中自然握有一定的权力,自然要比教师尊贵。
而当我们想要提高老师的地位时,并未从根本入手,只是从道德层面上提一些口号,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严重悖离,更重要的是伤害了教育,逐渐摧毁了我们的“师者初心”。
如果非要赋予老师这个职业一些“崇高”的属性和内涵,那么不妨多多倾听一线教师内心的声音,搞清楚老师们真正的焦虑和需求,对症下药。如此,才能纠偏国家教育,让教育健康地行走在阳光之下。
2
我们实施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呆过的老师,能够明显感受到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不同;去过偏远山村任教的老师,也会看到了农村惊人的贫困,师资条件和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学生们基本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确实看不到义务教育到底义务到什么地方了。少年强,则中国强。而少年强的大驱动力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合理规划和投入应该走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前面,而不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同样,国家经济发展应该反哺于义务教育!
3
我们正在全力推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个筐,这个筐硕大无比,没有什么装不下的。而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几乎是一夜之间完成的,现在素质教育的风过去了,研究性学习又成为风靡教育界的新名词……
事实上,与西方国家的孩子们相比,中国孩子在素质教育上确实严重欠缺,这也源于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
每一种变革都是饱受争议的、充满坎坷的,要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不磕不碰是不可能的。
但是教育改革,不应该只是“写材料人”的突发奇想,更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在符合教育实情、符合中国孩子们的思维和习惯的前提下,让它落地、落地、落地。
有老师回忆:某年高考,我们高三做的题是往年的二到三倍!因为暑假补课时间延长,周末不休息,一个晚上都不行!晚自习比原来加长了一个小时。
这些都是应试教育体制遗留的诟病,或者说,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
4
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
从目前来看,教育平等,可能仅是一种理想、一种憧憬。事实上,教育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从入学到毕业!放眼望一望,名目繁多的借读费、赞助费,平等有时候是需要钱的。
很多民工子女学校非常简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面临随时被关停的生存风险;
在同一所学校里,火箭班、重点班、普通班等各种班型,分得清清楚楚,很多时候,学校只把注意力聚焦在好班的孩子身上,往往忽略差等生;
需要帮助的学生配备的是劣质的教育资源,而交的是同价甚至高于普通孩子的费用。
生在穷山恶水的孩子,想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要比一个拥有北京户口、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孩子难至少10倍。不同“身份”的孩子,命运会有很大的差异,有人怒斥为“朝野之别”,然而面对这差别悬殊的分数线,北京的回答可能是“单独招生”……
5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老师回忆:我在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这句话是刷在山体的岩石上的,也算藏之名山吧!可见这话并非完全无理。
确实,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教育不能成为“创收的手段”,应该减少中小学名目繁多的考试和该考试所衍生出的考试费用,真正为教育“减负”,为穷人“减负”。
6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一切为了⋯⋯”国人对这种句式早已耳熟能详。鲁迅在夏三虫里尤尤恶蚊子,就是痛恨其在吮血之余,还要讲一番大道理。
我们不否认有理想主义的校长,有理想主义的教师,但更多的是打出为了学生的名号,做出伤害教育本身和学生的事情,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事情可能获得了社会及家长的默许,这种默许不是自愿默许,而是“被默许”。
去过乡村学校的老师,可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空阔的教室里,悬挂着孤零零的四支灯泡。在这样昏暗的灯光下上晚自习,学生们的眼睛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近视率也就越来越高。
乡村学校的落后,不止这些,还有尘土风扬的操场、缺乏营养的一日三餐、缺乏整合的安全设施、低劣的卫生条件……
这些情况在贫困地区的学校算是司空见惯,作为乡村教师,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我们虽然很想为自己的学生争取更多更好的东西,但是我们又无能为力,还有老师滑稽道:我自己的生存都还是个问题……
7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话就是正确,正确得你一方面做不到、恨得牙痒痒,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一点毛病,找不到一点理论上的缺陷。这句名言就是其中一例。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个双向的过程,那么就不要让老师把所有问题一个人扛。
中国的师生比例、老师水平和教育理念先天性地决定了教育必然有一定的粗放性,师资配置不完善导致的教育失衡仍在野蛮生长。然而,在美国精耕细作的教育背景下,也难逃校园枪击案的“牢笼”。
教育是复杂的,与学生本人、家长、学校、社会和国家政策等方方面面休戚相关。学生学不好、不成才,老师不应该是唯一的“背锅侠”和“替罪羔羊”。
说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其实很大部分与家庭教育相关。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一个孩子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他(她)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某种投射。这个时候,老师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是徒劳。
8
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
一次听到此话,心里还是颇为感动,但真正呆久了,就会明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待遇是努力再努力争取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唯有一直坚守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才可能走到后,那些表面的、空虚的留人说辞可能并不能支撑我们太久。
9
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过去有谚语:“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话今天依然适用。
分数,不仅仅将很多学生一棒子打死,而且也时刻拷问着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责任心。
10
孩子将来是忘不了你的
对于学生而言,能记住教过自己的老师的平均时间也就是3—5年。也许头3年的教师节还在问候你,但是再过几年,可能你就收不到他们的来电了。
平衡心理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学生忘掉我们之前,先忘掉他们!
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我们并不期望学生记住老师我本人,不需要记住我长啥样、性格如何、凶不凶,只要记住我教授给你的知识和做人道理、让它们在你的人生旅途中发挥作用就可以了。如此,才是对我从事教育的一种馈赠和尊重,我也会因此而知足。